欢迎您访问长沙仁和医院官方网站,祝您安康!
[摘要] 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。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,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,实施常规方案治疗,观察组20例在常规基础上加胺碘酮治疗,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分析。结果 治疗前,两组患者DBP、SBP、HR等指标无差异,经治疗后均有下降,但是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,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(P<0.05);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,心脏超声心电图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,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(P<0.05,观察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、静脉炎、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.0%,与对照组20.00%相比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但是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(P<0.05);结论 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显著,可快速改善血压及心率指标,且安全性高,值得临床推广。
[关键词] 胺碘酮;心衰;快速型心律失常
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是一种复杂症状,主要为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引发心脏疾病,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短促、面色苍白、心前区疼痛等症状;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晕厥[1]。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会导致病情加速恶化,具有较高危害性。近年来,随着社会老年化发展,致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,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主要疾病之一。胺碘酮是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,可快速起效,不会影响血流动力学,安全性高,备受临床青睐。本组研究对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,对其疗效作如下报道:
1 资料与方法
1.1一般资料
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,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断标准[2]。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,观察组20例。观察组:男性12例,女性8例,年龄41-75岁,平均年龄(55.6±5.8)岁;病程1-31岁,平均病程(6.3±1.2)年;对照组:男性13例,女性7例,年龄43-79岁,平均年龄(56.2±5.2)岁;病程2-25岁,平均病程(6.5±1.3)年;纳入标准:符合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者;30-80岁;与本组研究配合者;排除标准:合并严重肝、肾、肺等器官功能障碍者;严重免疫性疾病者;胺碘酮过敏者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(P>0.05),存在可比性。
1.2方 法
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措施控制心肌供血,提高心脏功能,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胺碘酮治疗,首剂量为75mg加0.9%氯化钠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10min,随后以1.2mg/min速度静脉滴注维持,可根据病情追加剂量,24h静脉滴注剂量为800mg以下。心率下降后,逐渐将静脉给药转为胺碘酮600mg/d口服治疗,随病情缓解减轻剂量,逐渐过度为口服维持治疗。
1.3观察指标
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(SBP)、舒张压(DBP)、心率(HR)等指标,判断治疗后静脉压、低血压及窦性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。记录治疗后血浆脑钠肽(BNP)、肺动脉压力、LVEF值水平。
1.4统计学分析
数据经录入SPSS19.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,计量资料以独立样本t检验(x±s)表示,计数资料以x²检验,P<0.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。
2 结 果
治疗前,两组患者DBP、SBP、HR邓指标无差异,经治疗后均有下降,但是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,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1。
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,心脏超声心电图指标心电图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,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2。
观察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、静脉炎、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5.0%,与对照组20.00%相比无统计意义(P>0.05),但是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(P<0.05),见表3。
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情况比较(x±s)
组别 时间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min)
观察组(n=20) 治疗前 152.63±11.58 105.36±8.56 142.06±9.63
治疗后 122.35±9.63*# 80.21±7.32*# 75.52±4.63*#
对照组(n=20) 治疗前 148.96±11.74 102.34±8.69 140.98±9.54
治疗后 132.02±10.57* 95.32±5.68* 92.31±5.68*
注:与治疗前对比,*P<0.05;与治疗后对照组对比,#P<0.05.
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BNP及心脏超声心电图水平比较(x±s)
组别 血浆BNP(pg/L) 心脏超声心电图指标
右室内径 LVEF值(%) 肺动脉压力(mmHg)
对照组(n=20) 125.51±15.63 25.11±4.65 61.25±8.22 47.41±11.24
观察组(n=20) 55.63±11.05 16.04±2.74 68.21±9.53 17.52±5.03
t组 16.3264 7.5515 2.4732 10.8552
P组 0.0000 0.0000 0.0180 0.0000
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[n(%)]
组别 例数(n 低血压 静脉炎 窦性心动过缓 不良反应发生率(%)
观察组 20 2(10.00) 2(10.00) 1(5.00) 25.00
对照组 20 1(5.00) 3(15.00) 0 20.00
x²值 1.8018 1.1426 5.1282 0.7168
P值 0.1794 0.2850 0.0235 0.3971
3 讨 论
心衰为心脏结构异常、功能变化等因素而引发的心室充盈、射血功能受损形成的临床列症状,机体中肺循环、体循环有淤血,形成呼吸系统障碍,严重影响患者颈后。心律失常为心脏活动的传导及起搏障碍,形成心脏搏动节律失常。心衰伴心律失常是最为严重的心脏疾病之一,其发病突然,可导致患者猝死,因此,选择一种有效药物及时控制病情发展,对改善患者颈后具有积极意义[3]。
有研究显示[4],ß受体阻滞剂能促使心衰死亡率降低,较少心律失常发作次数。目前临床上对心衰及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药物较多,但是对患者颈后具有不利影响,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,增加患者痛苦。胺碘酮是唯一不产生负性肌力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,在心衰伴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,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,且不会影响患者生存终点[5]。经本组研究显示,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及心率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(P<0.05),显示胺碘酮对控制心率及血压具有积极作用。同时,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及心脏超声心电图水平均优于对照组(P<0.05,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。胺碘酮具有显著抗心律失常作用,可促使心房与心室肌纤维、房室结动作电位时程延长,减慢传导[6]。相较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,胺碘酮不仅半衰期长,经口服后,其清除半衰期为60d以上,注射治疗后,血药浓度下降快速,但是其清除半衰期依然较长,可经血浆向各个组织分布[7]。胺碘酮会产生乙基胺碘酮,其清除期更长。许多患者对胺碘酮使用安全性存在疑虑,本组研究对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,结果显示,两组无差异(P>0.05),可见,胺碘酮不会增加不良反应,具有较高安全性[8]
综合上述,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采取胺碘酮治疗效果显著,可快速改善血压及心率水平,且安全性高,对减轻患者痛苦,改善颈后具有积极意义,值得临床推广。
参考文献
[1] 徐向钊,张冬梅,刘明舟等。胺碘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[J]. 临床麻醉学杂志,2013.29(9):905-907.
[2] 段晨初,谷疆蓉,甄丽娜等.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[J].中国生化药物杂志,2014,58(5):79-82.
[3] 宋淑芬,徐涛,史萍等.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观察[J].山东医药,2014,58(30):59-60.
[4] 杨琦,姚青海,吴尚勤等.伊布利特及胺碘酮转复房颤时对Tpeak-end/QT的影响[J].天津医药,2014,42(1):35-37.
[5] 张艳霞.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[J].中国现代药物应用,2014,8(3):134-135.
[6] 赵强,王辉宇,张海勤等.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[J].中国卫生产业,2014,89(35):103-104.
[7] 唐慧莉.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[J].实用药物与临床,2014,17(2):147-150.
[8] 董金祥.应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[J].中国社区医师,2014,57(26):24-25.
(心血管呼吸科 邵莉主治医师 此篇论文发表在2015年第10期《心血管病防治知识》P61)
邵莉